姓 名 |
吕立冬 |
性 别 |
男 |
出生年月 |
1982.09 |
政治面貌 |
九三学社社员 |
最后学历 |
研究生学历 |
最后学位 |
工学博士学位 |
技术职称 |
教授/高级工程师 |
导师类别 |
全职 |
导师类型 |
硕导 |
兼职导师 |
无 |
行政职务 |
无 |
Email |
lvlidong@ahut.edu.cn |
窗体顶端
◆ 个人简介
吕立冬,男,教授/高级工程师,九三学社社员,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产业联盟委员。先后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(05.6)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(09.6)、南京大学(12.6),分别获得理学学士、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。先后就职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、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,2013年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职称。2019年以资格教授加入安徽工业大学,2024年获得教授职称。目前,在电力工程感知与量测控制领域研究方面,发表第一作者SCI/EI检索论文20余篇,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(包括美国发明专利1项),主持完成并发布电力行业标准(电力光纤传感器通用规范,DL/T 1894-2018)1项,出版专著(《电力光纤传技术及其工程应用》,科学出版社,2016.10)1部,参与发布电力行业标准及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8项。主持或骨干参与国家863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。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(排名第1)、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(排名第3),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(排名第5)、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3)、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、优秀专著奖1项、优秀论文奖1项,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奖1项。担任国际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, Optics Letters,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、IEEE Access、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, Measurement,Optical Fiber Technology,Optical Engineering审稿人)。
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:电力光纤传感技术、光电传感技术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、电力物联网、智能电网技术等。
窗体底端
◆ 招生专业
1、电气工程 2、控制科学与工程 3、能源动力(电气工程方向)4、电子信息(控制工程方向)
◆ 获奖、荣誉称号
1. 中国商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(排名第1)
2. 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(排名第3)
3.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(排名第5)
4.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3)、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、优秀专著奖1项、优秀论文奖1项
5.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奖1项。
◆ 社会、学会及学术兼职
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产业联盟委员,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,安徽、广东、广西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评审专家。
◆ 科研项目
1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,面上项目,51977001,基于光纤散射光谱的电力OPGW线路全景状态监测机理及系统研究,2020-01至2023-12,57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2.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5455HT170031,电力多参量相干光分布式传感核心器件定制化研发,2017-07至2019-12,1401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3. 国家科技部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2016YFB0901201,电力光纤到户网络结构设计,2016-07至2019-06, 923.68万元,已结题,参加。
4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5455HT170014,智能化电缆隧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2017-01至2018-12, 495万元,已结题,参加。
5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SGTYHT/14-JS-188,电力光缆网分布式多参量感知与量测控制技术研究,2016-01至2017-12,424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电力光缆网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模型及评估算法研究”负责人,项目执行负责人)。
6. 国家能源局,电力行业标准项目,能源20140273,电力光纤传感器通用规范,2015 -01至2016-12, 5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7.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XXN17201300084,电力光纤传感、信息感知与光纤无线融合通信技术研究,2013-01至2014-12, 2250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基于复用技术的电力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和应用”负责人)。
8.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部,创新基金项目,xx83-14-004,无中继超长距电力通信光缆监测模型与技术研究,2014-01至2014-12,72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9.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部,青年基金项目,xx83-13-003,面向电力设备监测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,6万元,2013-01至2013-12,已结题,主持。
10. 国家科技部,国家863项目,2012AA050802,新型电力传感应用、信息感知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,2012-01至2014-12, 1155万元,已结题,参加(子内容:“电力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示范应用”负责人)
11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千人计划专项,524608130063,考虑通信信息系统风险的电网安全稳定防御关键技术研究,2013-01至2015-12,2480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外部因素/通信设备状态对通信系统的影响”负责人)
◆ 研究领域
电力光纤传感技术、光电传感技术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、电力物联网、智能电网技术等。
◆ 出版专著和教材
《电力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》, 科学出版社, 250千字, 2016.
◆ 科研创新
牵头技术成果转化2项:
1. “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产品研制技术许可”,技术成果转化,经费30万元。
2. “基于光纤振动的分布式电缆及通道防外破监测系统研制技术许可”,技术成果转化,经费30万元。
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权发明专利11项,含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:
1 基于并行数据处理技术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009272.3
2 一种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184971.1
3 一种基于探测频率编码的相干光时域反射仪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308485.6
4 一种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辨别与定位方法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410090506.6
5 一种模块化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410584463.7
6 电力通信线路故障监测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610912514.3
7 METHOD FOR LIGHTNING STROKEIDENTIFICATIONANDLOCATIONON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GROUND WIRE 发明专利美国专利授权,US10,203,293B2
8 一种多功能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6323.5
9 一种基于信号复用感知与解调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24.8
10 一种具有电磁环境监测功能的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32.2
11 一种电力光纤配电通信网的布置方法和监测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33.7
12 一种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告警装置及雷击事件识别方法,ZL 202111086892.8
◆ 指导学生情况
曾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,高俊、魏忠君(河海大学,14、15年毕业),苏毅(南京信息工程大学,16年毕业)。
高擎昊(23年毕业)、苏幸晨、张成龙(24年毕业)
◆ 我的团队
暂无固定团队。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、许继集团等科研机构的同仁有一定交流和来往。
姓 名 |
吕立冬 |
性 别 |
男 |
出生年月 |
1982.09 |
政治面貌 |
九三学社社员 |
最后学历 |
研究生学历 |
最后学位 |
工学博士学位 |
技术职称 |
教授/高级工程师 |
导师类别 |
全职 |
导师类型 |
硕导 |
兼职导师 |
无 |
行政职务 |
无 |
Email |
lvlidong@ahut.edu.cn |
窗体顶端
◆ 个人简介
吕立冬,男,教授/高级工程师,九三学社社员,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产业联盟委员。先后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(05.6)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(09.6)、南京大学(12.6),分别获得理学学士、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。先后就职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、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,2013年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职称。2019年以资格教授加入安徽工业大学,2024年获得教授职称。目前,在电力工程感知与量测控制领域研究方面,发表第一作者SCI/EI检索论文20余篇,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(包括美国发明专利1项),主持完成并发布电力行业标准(电力光纤传感器通用规范,DL/T 1894-2018)1项,出版专著(《电力光纤传技术及其工程应用》,科学出版社,2016.10)1部,参与发布电力行业标准及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8项。主持或骨干参与国家863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。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(排名第1)、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(排名第3),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(排名第5)、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3)、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、优秀专著奖1项、优秀论文奖1项,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奖1项。担任国际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, Optics Letters,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、IEEE Access、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, Measurement,Optical Fiber Technology,Optical Engineering审稿人)。
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:电力光纤传感技术、光电传感技术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、电力物联网、智能电网技术等。
窗体底端
◆ 招生专业
1、电气工程 2、控制科学与工程 3、能源动力(电气工程方向)4、电子信息(控制工程方向)
◆ 获奖、荣誉称号
1. 中国商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(排名第1)
2. 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(排名第3)
3.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(排名第5)
4.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3)、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、优秀专著奖1项、优秀论文奖1项
5.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奖1项。
◆ 社会、学会及学术兼职
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产业联盟委员,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,安徽、广东、广西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评审专家。
◆ 科研项目
1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,面上项目,51977001,基于光纤散射光谱的电力OPGW线路全景状态监测机理及系统研究,2020-01至2023-12,57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2.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5455HT170031,电力多参量相干光分布式传感核心器件定制化研发,2017-07至2019-12,1401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3. 国家科技部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2016YFB0901201,电力光纤到户网络结构设计,2016-07至2019-06, 923.68万元,已结题,参加。
4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5455HT170014,智能化电缆隧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2017-01至2018-12, 495万元,已结题,参加。
5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SGTYHT/14-JS-188,电力光缆网分布式多参量感知与量测控制技术研究,2016-01至2017-12,424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电力光缆网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模型及评估算法研究”负责人,项目执行负责人)。
6. 国家能源局,电力行业标准项目,能源20140273,电力光纤传感器通用规范,2015 -01至2016-12, 5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7.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科技项目,XXN17201300084,电力光纤传感、信息感知与光纤无线融合通信技术研究,2013-01至2014-12, 2250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基于复用技术的电力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和应用”负责人)。
8.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部,创新基金项目,xx83-14-004,无中继超长距电力通信光缆监测模型与技术研究,2014-01至2014-12,72万元,已结题,主持。
9.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部,青年基金项目,xx83-13-003,面向电力设备监测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,6万元,2013-01至2013-12,已结题,主持。
10. 国家科技部,国家863项目,2012AA050802,新型电力传感应用、信息感知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,2012-01至2014-12, 1155万元,已结题,参加(子内容:“电力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示范应用”负责人)
11.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,千人计划专项,524608130063,考虑通信信息系统风险的电网安全稳定防御关键技术研究,2013-01至2015-12,2480万元,已结题,参加(课题“外部因素/通信设备状态对通信系统的影响”负责人)
◆ 研究领域
电力光纤传感技术、光电传感技术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、电力物联网、智能电网技术等。
◆ 出版专著和教材
《电力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》, 科学出版社, 250千字, 2016.
◆ 科研创新
牵头技术成果转化2项:
1. “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产品研制技术许可”,技术成果转化,经费30万元。
2. “基于光纤振动的分布式电缆及通道防外破监测系统研制技术许可”,技术成果转化,经费30万元。
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权发明专利11项,含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:
1 基于并行数据处理技术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009272.3
2 一种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184971.1
3 一种基于探测频率编码的相干光时域反射仪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310308485.6
4 一种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辨别与定位方法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410090506.6
5 一种模块化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410584463.7
6 电力通信线路故障监测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610912514.3
7 METHOD FOR LIGHTNING STROKEIDENTIFICATIONANDLOCATIONON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GROUND WIRE 发明专利美国专利授权,US10,203,293B2
8 一种多功能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6323.5
9 一种基于信号复用感知与解调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24.8
10 一种具有电磁环境监测功能的光纤传感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32.2
11 一种电力光纤配电通信网的布置方法和监测装置 发明专利授权,ZL201710597933.7
12 一种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雷击告警装置及雷击事件识别方法,ZL 202111086892.8
◆ 指导学生情况
曾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,高俊、魏忠君(河海大学,14、15年毕业),苏毅(南京信息工程大学,16年毕业)。
高擎昊(23年毕业)、苏幸晨、张成龙(24年毕业)
◆ 我的团队
暂无固定团队。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、许继集团等科研机构的同仁有一定交流和来往。